武穴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与黄梅县毗邻,西北与蕲春县接壤,西南与阳新县隔江相望,南与江西省瑞昌市、九江县以长江为界。素有“三省七县通衢”、“鄂东门户”和“入楚第一港”之称。
武穴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在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时代,属荆州管辖。春秋战国,属楚国。宋代,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西路蕲州。高宗南渡后,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不久恢复县置。清代,初属蕲州,康熙三年(1664年)属黄州府。清末废府立道,广济属湖北省江汉道。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武穴市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据《康熙丁未志》和《徐氏通谱》等历史文献记载,汉朝时因此地为邬姓人居住,称为邬家阅;唐朝时因当地民风尚武,改称武家阅,后演变为武家穴,简称武穴。
第二种说法,明代时期,武穴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大江九穴之一,故更名为“武家穴”,后逐渐演变为“武穴”。
武穴还曾被称为“青林口”和“刊江”。青林口因武穴是青林湖(今武山湖)注江之口而得名;刊江则因《寰宇记》误将“利水”注作“刊水”而传之后世。
康熙《广济县志》载称:“广济俗多朴茂,民爱稼穑,士喜读书,以孝友为先,然其人椎(注:意为朴实)而戆(意为厚道而刚直)”人民群众敦厚淳朴,勤劳克俭,重孝义,知廉耻,勇悍倔强的习性世代相传。
武穴市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聚集区。有民谚曰"万罗苏、雷骆简。未有广济县、六姓已在先。"武穴镇自汉代有渔民居住,形成邬家阅(后称武家阅)以来,北方士族不断南迁浔阳一带。隋唐以前著名姓氏有徐、梅、田等。居住在武穴市境内的主要姓氏大都为宋元明前后从江西赣抚平原(瓦屑坝)一带迁入。民谚曰:上有周刘二姓,下有朱郭两家。
回望历史,武穴市的底蕴相当深厚,本文将结合地方志和当地史料来为您讲述武穴市各个乡镇的名称由来,其中有些来自史学家的考证,有些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看完之后虽然不至于对家乡完全知根知底,以后茶余饭后也能多几句闲谈~~~
梅川镇始建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当时设为永宁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永宁县改名为广济县,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这一更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为梅川镇后来的名称变化埋下了伏笔。
据记载,因明朝蕲王朱仲良在河边种植了千株梅花,故而得名“梅川”。这一名称自此沿用至今,成为了梅川镇独特的文化符号。
余川镇地处大别山南麓,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余川镇之“川”字,原写作“埙”。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境内有王家墩、柯家墩、田洼遗址,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据《武穴部分姓氏源流表》载,迁入武穴的余姓始祖叫余烈,南宋绍兴间,由广东韶州迁入,落户现余川镇双城驿。
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黄州太守苏良嗣给余玠修墓时写的碑文记载,其时余姓后人发展至四十八户之多,其中就有余埙这一地名,后为书写方便改余埙为余川。
仙人坝
花桥镇原老街中心有座石桥,名花关桥。
根据清朝康熙年间丁未年编纂的《广济县志》里的记载,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的儿子关索,在前往襄樊的途中曾经过这里,他用剑轻轻敲击了桥上的石头,以示自己的英勇和威猛。
后来,为了纪念关索和他的父亲关羽,人们就在这个地方建起了一座祠堂,用来祭祀关羽(字云长)和他的儿子关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桥的名字逐渐从“花关桥”演变成了“花官桥”,最后又简化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花桥”。
至于关索这个人物,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做“花关索”,据说是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在他七岁那年,元宵节晚上外出观灯时不幸与家人失散,后来被一位姓索的员外收养。再后来,他又被送到了一位名叫花月的先生那里学习武艺,因此他就有了“花”、“关”、“索”这三个姓氏。
但正史【三国志】里面记载,关羽并没有一个叫关索的儿子。虽然县志的说法荒诞不经,但证实花关桥的说法确实和花关索有关。花关索出现在宋代以来的戏剧和小说当中(如病关索杨雄,花关索傩戏),也出现在云贵一带的地名当中(如关索岭),学界已经很多研究。有人认为,关索就是关寿侯连读而成。
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俗云关索经此往襄樊,以剑击桥石,后人为建祠祀关公(羽)暨索”。
大金镇风貌
大金镇在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大金镇隶属于第五区,新中国成立后,大金镇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1949年为大第八区,1958年建大金公社。大金镇的名称来源于其境内的大金铺和大金庙。1984年属石佛寺区,1987年正式建大金镇。
历史记载,明清时期四望镇一带分属不同的乡,如紫石、铁石一带属广济县灵东乡,陶墩、新庙一带属广济县永西乡等。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四望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四望镇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四望镇的行政区划和名称逐渐稳定下来。1950年,四望山区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改称四望人民公社管委会;1987年,撤销广济县设置武穴市,同年建四望镇,属武穴市。
四望镇的名称直接来源于其境内的四望山。四望山是一座海拔116米的山脉,位于武穴市西北部,是当地的重要地标。因此,四望镇因山得名,寓意着此地可以远望四方,视野开阔。
四望镇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主要有重晶石和石英石,其中重晶石分布于祟山一带,地质储量1500万吨;石英石分布在四望山一带,地质储量1亿立方米。此外,四望镇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如鼓山遗址、生铁冶炼遗址以及红色革命景点双泉寺抗日将士纪念塔等。
石佛寺镇的名称直接来源于其境内的一座寺庙——石佛寺。这座寺庙内供有石头雕砌的大佛,因此得名石佛寺镇。
大法寺之前叫阳城,因阳城山而得名,现在大法寺镇内还有名为阳城大道的道路。
阳城大道
1987年9月因国家实行撤区建镇,阳城改为大法寺,大法寺因境内的“大法圆觉禅寺”而得名。
大法圆觉禅寺,俗称大法寺,其历史可追溯到隋末唐初时期。相传,禅宗四祖道信在此地弘扬佛法,一日,四祖道信大医禅师游至阳城山麓鸭掌山下,见一古树复荫处,朦胧中间始祖达摩,二祖慧可,师父僧璨现出金身,向其指示说:“此佛缘圣地”。遂立愿化缘建寺名“大法圆觉禅寺”,取“弘扬大法”之意,此寺因而得名。
大法寺
大法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到了2006年,大法寺庙宇移建至雷竹公园内,并取“弘扬大法”之意,定名为“大法园觉禅寺”,简称大法寺。
龙坪镇牛车村柘湖组龙舟赛事现场。
龙坪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武穴市东部,地势狭长,恰似一条卧于江畔的巨龙,因此有“龙之乡”的美誉。所以龙坪镇古称“鸿脑洲”、“龙坑”,至明嘉靖年间改名为“龙坪”。
明清时期,龙坪镇商贸兴盛、人烟稠密、富商巨贾云集,是当地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龙坪镇还孕育了众多名人志士,如清朝时期广济县第一位会元金德嘉等。这些名人的事迹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龙坪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其名称的传播和认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明嘉靖年间龙坪镇为景王封地,因“坑”字不祥,遂改名为“龙坪”。“坪”作为地名用字,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多变,“坪”字更能准确地描述出那些相对平坦、易于开发的区域。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地方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而得以开发,形成聚居地,进而以“坪”命名。
以管辖地命名。
刊江街道辖区内的河流古时称为“利水”。《史籍》在记录过程中,误将“利水”注作“刊水”,这一误注后来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传之后世,因此该街道得名“刊江”。
田家镇街道俯瞰图。
田家镇街道地处武穴、蕲春、阳新三县市交汇处,背山面江、地势险峻,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因其地形险要而被称为“楚江锁钥”、“红色渡口”,是历史上的重要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同时,该地区也是武穴市的重要建材、化工产业基地,拥有众多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
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该地区隶属于田家镇。民国时期,该地区隶属于第十区,但“田家镇”这一名称仍被广泛使用。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迁,田家镇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田家镇街道。
田家镇这一名称直接来源于当地的历史地名。据传,田家镇社区在汉朝时期称兰州,后因田姓人家在此聚居并逐渐形成镇落而得名“田家镇”。建国后因镇人民政府驻田镇社区,田家镇因此得名。
据载,西汉樊哙与九江王英布在此相争,交战打仗无数,因而得名万仗湖”。寓意着战争的激烈和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万仗湖”逐渐演变为“万丈湖”,并沿用至今。